繳了30年的醫療險恐「白繳」!許多人年輕時會購買醫療險做為未來保障,不過,一年一年如期繳費,等到需要用的時候真的能派上用場?蘇哲永營養師指出,許多人可能都沒注意過「最高續保年齡」,這代表當未來達到一定年齡時,這份醫療險會自動、合法地失效,多年保費也拿不回來。
蘇哲永近日於臉書專頁「蘇哲永 藍鯨營養師 ft.吞嚥&長照這條路」分享,他在病房常聽到家屬安慰長者說「別擔心,醫藥費有保險」,但實際上,許多保單在設計上都設有限制。最常見的醫療險附約(住院、手術、實支實付等主要理賠來源),續保年齡上限多為75歲,一些早期的保單甚至僅到65歲。
蘇哲永表示,若忽略了保單上的「最高續保年齡」,這代表在繳了二、三十年保費後,當民眾邁入最需要醫療資源的高齡時期,可能會面臨所謂的「高齡保單懸崖」:保單在合法情況下終止,失去保障,不僅保障終止,多年保費也形同「白繳」。
蘇哲永表示,這是一個帶有歷史眼淚的制度設計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?這與台灣二、三十年前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,當時台灣人均壽命僅約75歲,保單設計至75歲符合當時對「終身」的想像。其次,醫療條件限制,過去醫療技術不如現在進步,許多疾病在75歲前就已經決定了終點,保險風險計算也以此為基礎。最後,保險業風險控管,在數據不足的年代,將續保年齡上限設定在相對保守的75歲,是業界為了確保永續經營所採取的共同策略。
蘇哲永強調,這並非個別保險公司的錯,而是整體社會「長壽腳步」已遠遠超越當年制度設計。換句話說,舊時代的保單,如今就像「來不及更新的地圖」,已經難以符合現代人的壽命需求。
對此,蘇哲永建議,民眾在檢視自己或家人的保單時,務必確認「最高續保年齡」,並提前做好規劃,以免在最需要保障時,才發現保單早已失效。
那麼,民眾可以做什麼?蘇哲永分享3件事情,是現在可以做的積極行動:
1.立刻拿出保單,做總體檢
現在就去找出你和爸媽的保單,翻到「附約」,找到「最高續保年齡」。確認那張最重要的醫療實支實付,到底能陪你,走到幾歲?
2.重新思考保險的意義
如果醫療險,註定在高齡時離開,那它就只是「青壯年時期」的風險轉嫁。真正能陪你到老的,是那些有「資產累積」性質的保險,才是你未來真正的「醫療預備金」。
3️.尋找市場上的稀有選擇
市面上,依然有極少數,願意「保證續保至80歲以上」的醫療險。但它們通常保費極高,且核保嚴格。
※免責聲明:本資料由「蘇哲永 藍鯨營養師 ft.吞嚥&長照這條路」授權轉載,文中引述之專家觀點、內容分析、個股基金僅供參考,純屬專家意見,並非投資建議,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文章來源:工商時報